中国“抗疫”故事的国际传播——第二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论坛召开

文字:赵雯睿 黄诗琦图片:黄诗琦编辑:发布时间:2020-12-25

12月19日,由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主办,ok138cn太阳集团529、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ok138cn太阳集团529协办的第二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中心开幕。ok138cn太阳集团529院长侯迎忠教授致辞并主持开幕式。

本届论坛以“新闻与传播教育”及“粤港澳大湾区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为主题,下设5个平行论坛,其中论坛二的主题为“中国‘抗疫’故事的国际传播”。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ok138cn太阳集团529等全国各大高校的嘉宾于19日下午两点在ok138cn太阳集团529白云校区齐聚一堂,进行学术主题演讲与分享。此次分论坛会议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陆扶民教授主持,杜慧贞副教授点评。

会议伊始,陆扶民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新冠疫情在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热点,因此更有必要加强对新冠疫情新闻舆论的关注。本次论坛围绕中国“抗疫”故事的国际传播进行探讨,契合了广外我学院国际传播的办学特色,由此带来的借鉴或反思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嘉宾观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ok138cn太阳集团529孙菁带来题为《<中国3分钟>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与特色研究》的演讲。她从《中国3分钟》节目的类型、表达方式、传播效果以及话语体系分析了节目建设性新闻的故事性表达,为如何做好疫情及后疫情时代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一条可行之路。建设性新闻报道范式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业提供了三个转向思路:叙事的积极性转向;参与-介入式报道转向;行动导向的新闻报道转向,以增进国际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她认为,《中国3分钟》作为一档短评栏目,很好地证明了建设性报道范式不仅仅适用于消息,还可以用于评论栏目。

孙菁同学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邓天奇以《日本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框架建构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他从日本涉华媒体新冠肺炎报道的主题和特征、如何进行框架建构以及框架建构的选择原因等研究问题出发,运用框架理论,发现日本涉华媒体的报道主题涵盖了政治、卫生、社会以及经济等方方面面,并且有明显政治倾向。他指出,日本涉华媒体的新闻报道在新闻文本上仍沿用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所惯常采用的博弈思维与对抗解读。亦有部分日本主流媒体基于本国利益,对中日抗疫合作进行了正面报道,验证了今后两国加强合作、共同抗疫的共识,也为我们提示了中国加强对日话语权的重要性。

邓天奇同学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王瑶琦同学带来主题为《我国国际舆情研究的框架批判:范式与方法的盲点——新冠疫情中的全球舆论交锋》的演讲。她对目前研究国际舆情的中文文章做了概括性的综述,从中分析目前中国舆情研究存在的盲点和问题,并对未来的改进空间进行反思。通过国际舆情研究的范式与方法,以疫情为引入点,探讨我国国际舆情研究面临的三个挑战:局限于文本内容分析、研究范式固化以及运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对此,她提出要扩大反思范围、做不仅仅局限于大国的舆情研究、拓展诸如民意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同时要关注西方主导的民意调查机构一统天下的表达现状以及研究视野从静态的文本分析扩大到动态的生产范式类研究。

王瑶琦同学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阎庆宜同学发表《法国对中法合作抗疫的舆论分析——以中法搭建“空中桥梁”为例》的主题演讲。她以法国为研究对象 ,以“空中桥梁”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及话语分析,从政府、媒体、民众三个舆论场出发,探讨中法搭建抗疫“空中桥梁”的舆论影响。研究发现,在政府舆论场中,法国政府对该事件的态度复杂,积极与消极并存;在媒体舆论场中,法国媒体的态度较为中立,焦点在于中法抗疫合作;而在民间舆论场中,以推特网民评论数据为例,他们更加关注对法国的影响而非中国或其他国家,总体态度较为负面。阎庆宜同学提出了三个反思点,分别为国际合作的行为规范化、传播分众化以及宣传去政治化。

阎庆宜同学发表主题演讲

云南大学我学院的封芳静同学带来题为《泰国华文媒体对中国疫情及防控报道的分析 ——基于泰国<世界日报>的研究》的主旨演讲。她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使用内容分析法,以泰国华文媒体《世界日报》2020年1月至6月A版所做的中国大陆疫情及防控的报道为调查范围,对这些新闻报道的总量、报道版面、报道内容以及报道倾向进行分析,以此得出泰国华文报刊呈现中国在疫情及防控方面的报道特征以及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外宣传的启示。通过研究疫情期间泰国媒体的相关报道,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这对理解和接纳我国已有国际形象、消除片面的刻板印象和正确看待国际环境下的文化冲突和排斥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我国树立自信开放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封芳静同学进行主题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后备人才班的徐佩琦同学发表题为《国际突发事件报道的提升策略——基于对新冠肺炎爆发初期报道的分析》的演讲。通过探讨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报道会有哪些正面或负面的报道,进一步探究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意义。通过对报道内容、框架、形式进行对比,徐佩琦同学提出了扩大渠道收集信息,第一时间厘清事实;针对舆情设置议题,立足国情优化叙事;贴近用户转变表达,强化关联加强传播的传播策略。

徐佩琦同学发表主题演讲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郑闯以《凸显和遮蔽:蒙古国捐赠三万只羊“融媒体事件”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依靠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郑老师精彩地探讨了由 “蒙古国赠羊”这一原生事件所引发的一起现象级“媒介事件”。由此,“蒙古国赠羊”在中国的舆论中形成了超越原生事件的诸多意义。他还提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对外援助国之一,往后中国如何在世界打造类似的援外“融媒体事件”,也是我们值得探索的话题。

郑闯发表主题演讲

会议期间,陆扶民教授就题目、数据、研究意义等方面为每一位嘉宾提出建议。会议最后,杜慧贞老师上台进行总结和点评。她表示,本次论坛样本多元,有东南亚、外蒙古国、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除此之外,本次论坛视角丰富,嘉宾提到的三种舆论场,丰富了以媒体舆情分析的视角。她建议同学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采纳参与观察法,将新闻生产加入文本分析中,丰富研究方法。

陆扶民教授对发言人进行点评

杜慧贞副教授对发言人进行点评

分论坛现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