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柳做客我院,就“全媒体时代的专家型记者成长”开讲

文字:李希音图片:李希音编辑:陆扶民发布时间:2020-12-18

本网讯 12月15日下午,“全媒体时代如何当一名专家型记者?”主题讲座在南校区教学楼F108室开讲。主讲嘉宾为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一等奖作品《告别“同命不同价”!》作者,羊城晚报社政文编辑部社会新闻采编室主任董柳。

董柳老师讲座现场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殷切期望。在新闻职业实践中,记者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专家型人才?董柳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十年从业经历,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董柳认为,记者深耕于一个行业,首先要擦亮眼提问、沉下心做事。“专家型记者”更是要术业有专攻,熟悉所报道领域的基本情况,面对业内人士时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专业意识的形成也代表了背后夯实的基本功,其中的新闻写作技巧尤为重要。他以穿越剧作喻,生动形象地讲明记者如何通过华尔街日报体、欧·亨利式结尾等经典写作结构,以小见大写“亮”平凡之事。

随后,董柳以湛江日报一则消息稿为例,分析了专业的细节知识在采写过程中的重要性。对特定词语、标点符号的区别与使用体现了一名专家记者的责任与态度。尤其是对固定名词,例如稿件中对“被告”与“被告人”不加区分会影响稿件、媒体在行家眼中的权威性。因此,记者需要自己摸索积累,总结其中细微的差别,避免引喻失义的情况,学习更为精准的表达,维护媒体的公信力。

谈及自己的获奖作品《告别“同命不同价”!》,董柳认为,除了选取“平等保护城乡居民权利”这一贴近民生主题,“两个首发”的时效性亦是获奖的重要因素。他提出,无论是即将步入这个行业还是已从业者,都应当保持学习意识。在立体传播的时代,学会抓住流动的信息亮点,综合利用不同渠道抢占发稿先机,注重将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提高新媒体的发稿竞争力。

之后的问答环节中,与会同学踊跃发言,就未来职业选择、从业中的困难与压力、记者面临的职业道德考验等话题提问,会场气氛十分热烈。董柳以自身成长经验做出细致的解答,将近三个小时的讲座结束之际,他感慨“有还很多东西没时间讲”。

讲座由陆扶民教授主持,我院2020级创新班与2019级新闻专业近百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