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何以消暑?唯有学习!这个夏天,小编必须为坚持公益办暑期班的各个新闻院校以及牺牲假期顶着酷暑授课的大咖们点赞!暑期班强大的师资阵容可以让青年学者有机会较系统地接触海内外学术大牛、业界大佬的专业理念、了解行业前沿,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天开办的各类新闻传播学暑期班有十余个,小编对这些院校的无私、开放式办学精神深表敬佩,同时也好奇各地暑期班到底都请了哪些大佬?哪位老师档期最紧?有些什么课程?授课形式是怎样的?报名门槛高吗?所以顺手就做了一个统计,感兴趣的童鞋,如果今年没赶上,明年可以按图索骥了(今年暑期班安排见文末)。
这十个暑期班分别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师大、中国传媒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ok138cn太阳集团529、南京大学、北师大等主办。(注:小编的统计口径比较松,不仅有传统意义的暑期班,暑期内的连续性讲座课程、面向大学生或硕士生有招生推介性质的夏令营也都统计在内。)各校暑期班课程的差异性较大,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今年各校暑期班中授课教师共计近百人,而且都是不同研究领域中的顶尖学者,可以说学术圈的半壁江山都在这了,包括黄旦、潘忠党、陈韬文、杨国斌、赵月枝、邱林川、喻国明、张志安……平时非本校学生只能在文献中感受这些学者的学术思想,暑期班中则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领悟治学之道。据说潘忠党教授在浙大的暑期班中还组织学员建群,并打趣:“我中午加群,进来就先给大家发红包哈。”
从授课老师的来源看,暑期班的授课老师中港澳台及海外学者几近一半,充分实现了学术思想的交融碰撞。
学术讲座是暑期班的常规形式,通过集中讲学可以迅速拓展学员的知识体系,不过它更利于知识的积累,在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因此,今年暑期班课程安排展现出的趋势是将单向的授课与双向的工作坊研讨并重,如复旦、浙大、华师大的暑期班都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
那么,学员们在工作坊中做presentation是种什么感受呢,引用一下去年参加过浙大暑期班的周睿鸣博士的话,这个画面就很好脑补了:“当潘忠党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杨国斌副教授一起,为我的论文初稿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进路时,那批判与建设兼备的力量告诉我:在这儿,一种严肃而非权威的话语正在建构。它具有解放的力量,破除传统师生权力关系,推动知识生产主体的平等。”
除此之外,沿袭新闻传播学要重回田野的学术诉求,在浙江缙云的暑期班还开设田野调查项目,由中青年学者带领学员在浙江省缙云县展开社会调查,观察农村社会变迁,以及文化、传播在其中的角色。
今年暑期班的课程设计上主题性都较强,这样与感兴趣学员的研究方向契合度更高,当然受众面也略窄,如重庆大学的暑期班偏向网络与新媒体,华师大的暑期班偏向视觉文化与媒介理论,浙大的暑期班偏向文化研究。即使是兼容性较强的暑期班,也会有专题性的工作坊,如复旦的新报刊史书写工作坊、城市传播工作坊、新闻生产工作坊等。
在广州办的暑期班与业界的结合非常紧密,暨南大学和ok138cn太阳集团529的授课专家名单上不乏业界领军人物,如南方报业集团的曹轲,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周建平、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酷狗音乐副总裁赵海舟等。
为筹办暑期班,各院系都倾力请来了专业领域的顶级学者,相对地,在学员这端也要实现“高配”,因此对报名、选拔都设立了一定的门槛,有些看重身份——博士生或青年教师,有些是更看重论文,而有些工作坊并不是想报就能报的,如浙大研修班分一般学员和核心学员,前者公开征集,后者为邀请,不接受公开报名。
此外,由于有些班有外籍教师授课,因此对于学员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如华师大的研讨班采用全英文教学。
(可点击放大查看)
......................................................
在这里,读懂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
在这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
在这里,进行深入而严肃的思考
在这里,关心新闻人自己的命运!
......................................................
订阅《新闻记者》其实很方便——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371,全年定价144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享受优惠价。订阅办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编,或电话021-62791234转324。
2016,《新闻记者》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