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院国家课题申报会议:头脑风暴只为更好

文字:陈婉璐 陈婉珠图片:郭志敏 胡苑琪编辑:张健怡 郭瑾发布时间:2015-10-30

 

2015年10月29日下午,ok138cn太阳集团529的国家课题申报会议于院系楼249会议室召开。会议上,我院教师赵建国、朱颖、李淑芳、蔡卫平、刘康杰、姜熙等都展示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在座的教师也纷纷提出优化建议。我院院长杨魁、副院长侯迎忠、党委副书记黄石胜、刘超教授以及钱锋副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杨魁:准备了才能争取到机会  

会议伊始,杨魁提出了我学院申报国家课题的原因。其一是学科发展本身面临挑战,特别是新闻教育界。其二,尽管我们学院成立时间短,但我们并不想掉队,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怎么样跟进学院的教育质量。其三,“我们除了要注重联系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进一步凝练我们的学科方向,更要注重搭建发展平台。我们得去准备,准备了才可能争取到机会。”杨魁说道。最后,杨魁明确表示我们如今的总体定位是“能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全媒体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基本构想分别是国际传播和国际舆情研究、公共传播和危机管理研究以及国际战略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杨魁主持会议

 

各抒己见:为优化课题出谋划策  

随后,赵建国向在座的老师展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近代中国新闻记者职业化研究”,该课题侧重“新闻记者的职业化”,研究对象主要是从1872年《申报》创刊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这一时间段的华人记者。他表示,新闻职业化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而新闻职业化本质是人的职业化。该课题并非简单地对新闻记者职业化的历史进行梳理,而是深入研究近代新闻职业化的精神支柱、组织保障、内在动力、制度因素以及作用、影响等。该课题介绍完毕后,其他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杨魁紧跟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首先肯定道:“这是一个规范、典型的项目设计模式”。但他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这个题目本身还有论证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这个课题过于传统,所引起的关注度不够高。而侯迎忠则指出我们更应该回顾一下近五年来我们的一些课题,毕竟“职业化”这个词已经过时了。

赵建国教授

 

紧接着,朱颖介绍了课题“大众传媒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危机预警和沟通机制研究”及“中国政府国际传播能力建构及评价体系研究”。刘超提出,在课题设置中可以尝试凸显地域性;可以结合自贸、“一带一路”、全媒体等背景进行比较研究,这样能使课题更有针对性。李淑芳则提出课题“基于政治传播伦理的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机制与传播策略研究”,对此,侯迎忠提出建议:“可以从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体系入手,研究政务公众号后台运营保障问题。”杨魁则表示,可以结合微信和微博,将课题提炼为政务“微传播”的体系研究,打开思路,整合资源进行研究;他还强调“在研究的最后要呈现出最新成果。”  

跨文化研究项目:在挑战中前进  

姜熙介绍的课题“海外华人与中国对外刻板印象的逆转研究”、“在穗法语国家人群的文化冲突、融合与影响的跨文化研究”、蔡卫平提出的对广州“巧克力城”的研究以及刘康杰介绍的“中外合作背景下的海外华文传媒媒体融合”项目都涉及中外跨文化的研究。在讨论中,与会人员都认为这类研究中需要进行的参与式观察难度较大:在与外籍人员的交流中,我们需要融入对方才能进行真正有价值的采访调查。但由于文化差异,研究中往往容易产生冲突。“有些团体排外意识很严重。”李淑芳说道。对此,刘超表示研究时可以转换角度,尝试从海外华人的角度进行研究。杨魁则提到,可以对企业“走出去”的机制或华人在当地的文化适应进行研究。另外,李淑芳提出:“在与外籍人士的交流中不要过分强调政治,要更注重文化。”

蔡卫平副教授

 

会议最后,黄石胜向在场老师们呼吁:“希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更多地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共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来学习和成长。”

会议现场

 

Baidu
sogou